大家好,我是品客,簡單粗暴蝦皮學院的創辦人。今天的「品客商業觀察」,要帶你拆解蝦皮流量的三種來源,以及為什麼 PPC 廣告常常變成賣家的利潤黑洞
很多同學問我:「品客老師,流量到底怎麼來?」
蝦皮的流量就三種來源:
- 平台自然流量(關鍵詞排名、類目榜單、首頁推薦)
- 廣告流量(PPC 關鍵詞廣告、全站推廣、加購曝光)
- 品牌自帶流量(IG、FB、LINE社群、私域名單)
品牌流量的好處是什麼?成本幾乎為零。
粉絲是衝著你的品牌找你,直接在蝦皮搜尋店名,或從社群連結進來,你就不需要付平台任何廣告費。但多數新手店家,99% 流量全靠平台自然流量與廣告流量。
這時候,你的第一件事不是一味砸廣告,而是要搞清楚 「不同流量來源的成本」。
不要一味砸熱門關鍵詞
很多賣家一開店,就把跟自己產品有關的熱門詞(例如「收腹內褲」「防水藍芽耳機」)全部下滿。
結果點擊率有了,花費也有了,轉單卻不如預期。
原因很簡單:蝦皮的廣告競價機制會讓熱門詞的出價越來越高,最後壓到你的毛利都沒了。與其用高成本搶最熱的詞,不如把預算放在高轉換、低競爭的長尾詞,同時透過產品標題與圖文優化,讓自然排名幫你帶流量。
不主動「追著客戶跑」
蝦皮經營也是一樣的,很多人看到別人詢問就急著降價、加優惠券、送贈品。
短期可能成交,但長期你會陷入惡性循環:
- 精力都花在搶單
- 核心老顧客被忽略
- 利潤越來越低
反過來,讓客戶主動找你,才是健康模式。
方法有兩個:
- 產品差異化(別人找不到完全一樣的替代品)
- 品牌信任感(看過你內容、看過你評價才下單)
平台廣告模式的變化
很多平台的付費流量模式,早期都是單一關鍵詞出價,像 Facebook、早期蝦皮 PPC 一樣,你出多少錢,就買到多少關鍵詞的點擊。這種方式,至少你能看到關鍵詞、出價、點擊數,方便精準調整。
但現在蝦皮已經大幅轉向「群體推廣」模式,特別是現在蝦皮全站推廣,很多數據你根本看不到:
- 不再顯示每個關鍵詞的實際出價
- 不清楚系統是怎麼分配曝光
- 甚至轉換來源變得模糊,難以精準判斷 ROI
這意味著,廣告優化難度比以前高很多。你必須更依賴測試數據與長期趨勢觀察,而不是只看單日的成效報表。但別忘了,蝦皮現在系統會根據競爭程度、你的權重加權比,決定你的曝光率,你不可掌控誰扛風險,誰掙錢,這是平台的邏輯。
你想零風險拿單,平台就會用價格把你的利潤壓到最低。
案例:廣告關鍵詞的陷阱與調整
我有一個輔導的 3C 賣家,月營收 120 萬,廣告花費 20 萬(佔比 16%),但毛利率只有 20%,幾乎沒什麼淨利可言。
原因是他把「藍芽耳機」這種高競爭熱門詞出到第一名,流量雖多,但轉換成本偏高。
📌 我幫他做了三件事:
1.主推「運動防水藍芽耳機」「降噪運動耳機」等長尾詞
2.調整主圖與加影片,提升點擊與轉換
3.篩掉低轉換時段與無效關鍵詞
兩個月後,廣告花費佔比降到 8%,營收漲到 150 萬,利潤直接翻倍。
📌 蝦皮賣家的關鍵原則
1.廣告只是流量工具,不是唯一解。
2.熱門詞成本高,不如深耕長尾詞 + 自然排名。
3.品牌流量才能逐步降低獲客成本。
4.行銷策略必須和毛利、成本結構綁在一起看。
免責聲明
以上內容為品客個人經驗與觀察分享,並非保證獲利,實際成效會依市場、產品與操作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。建議在執行前評估自身資金與風險承受能力。

⬇️透過「蝦皮獲利陪跑計劃」⬇️
90天打造營收百萬蝦皮賣場🚀
讓你不再明明很努力、口袋卻空空
從選品、找出一上架就賣爆的商品
兼顧家庭和生活、創造賣場穩定現金流
「免費」索取28分鐘教學影片
找到最適合你蝦皮賣場的賺錢計劃!